河蟹是在談水中生長育肥,每年秋冬之交,成熟蛻殼后的河蟹(長江流域一般為2秋齡)須成群結隊向河口淺海處遷移,這種種群大遷移稱生殖洄游。在遷移過程中,性腺逐步發育,在咸淡水中性腺發育成熟,并完成交配、產卵和孵化等過程。孵化后的苗體呈水溞狀,稱溞狀幼體。溞狀幼體經5次蛻殼后變態為1期仔蟹。然后仔蟹繼續上溯進入江河、湖泊中生長,通過若干次蛻殼,逐步生長為幼蟹(蟹種)。幼蟹又經多次蛻殼,進入成蟹階段。在最后一次蛻殼前,其背殼呈土黃色,稱為黃蟹。成熟蛻殼后,稱為綠蟹。河蟹進入綠蟹階段后,性腺迅速發育,開始向淺海處生殖洄游。
由此可見,河蟹必須由談水進入咸談水中繁殖、育苗,幼體又重新進入談水中生長、育肥。現以長江水系中華絨螯蟹為例,表示它們一生的生活過程。
陽澄湖大閘蟹都是嚴格選取體質健壯,附肢健全,無病無傷,規格整齊,活動力強的中華絨螯蟹幼蟹作為蟹種。在選取蟹種樣本的時候會剔除無飼養價值的性早熟的幼蟹,這些小蟹往往體重10-35克就達到性成熟,生長停滯,陸續死亡。
在養殖成蟹水域中種植水生植物,一是作為蟹天然優質的植物性飼料;二是為河蟹提供棲息和蛻殼的隱藏場所,不容易被天敵發現,也能減少相互殘殺;三是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,能增加水中溶氧量,并吸收水體中的有機質,可起到凈化水質的作用,改善水體養殖環境;四是在高溫季節水生植物品種不宜單一,要多樣化,最好是沉水植物、挺水植物及漂浮植物相互結合,合理分布,以合適大閘蟹多方面的需求。沉水植物可選種苦草、輪葉黑藻、伊樂藻等,挺水植物如蘆葦、茭白草等,漂浮植物如浮萍等。養蟹水域栽植水草面積一般占水面面積的50%-60%為宜。夏季是河蟹攝食水草的高峰期,需要有較高的存儲量,不夠時要采取措施補足水草。但水草也不能栽植太多,腐敗的水草會引起水質惡化。總之一定要為大閘蟹的生長營造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。
蟹種放養密度一般每畝400-500只,規格在每斤80只以內,同時合理混養一些濾食性水生動物,如青蝦、鱖魚、花白鰱等(不可混養草食、雜食、肉食性水生動物)。其目的是清除水中浮游生物,減輕水體生物負荷,防止水質變差。只要能控制好放養密度,合理混養,使養殖區的動植物相互平衡,一般都會得到高產、優質、高效的養殖成果。
螺螄是螃蟹最喜食的鮮活動物性餌料。螺螄底棲,行動緩慢,凈水能力強,在成蟹養殖池中,每畝水面投放活螺螄400-600千克,讓其自然繁殖,這樣可以在河蟹整個生長過程中提供源源不斷的活性蛋白餌料。
另外,飼養大閘蟹還應注意水質調節和蟹病的防治。